我們都會累,但有一種累,不是睡飽就會好,也不是放假就能解決。像是早上醒來,明明沒熬夜、沒過勞,卻覺得全身被掏空,頭腦像是塞了棉花,導致工作中常常恍神,連做個家事、走個路、聊個天,都令人心跳加速、疲憊不堪。
這種一動就累、全身像是沒電的狀態,很多人以為是自己太懶或太敏感,但真相可能是身體真的出了問題。
其實,這不是少數人的困擾,全球大約有1%的人正經歷著這樣的折磨,而這個疾病就叫做慢性疲勞症候群(Chronic Fatigue Syndrome,簡稱CFS),或稱為肌痛性腦脊髓炎(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,簡稱ME),它(ME/CFS) 是一種神經系統失調相關的症候群。
真正讓人卡住的,是我們往往不了解這個疾病是怎麼來的,也就無法找到改變的出口。唯有理解它,我們才有機會走出疲憊的惡性循環。
為什麼沒病卻總覺得累?立即閱讀〈老是覺得累、腸胃怪?6大壞習慣會讓身體慢性發炎,醫學也難察覺〉,學會讀懂身體的小聲求救。

隱形生理風暴,血液研究揭祕
2025年一篇刊登在知名分子醫學期刊《EMBO Molecular Medicine》的重大研究,為我們提供了關鍵線索。
研究團隊分析來自英國與美國超過14萬人的血液資料,找到511項與慢性疲勞症候群顯著相關的生物標記。而這些血液變化,像一整個系統在慢性失控,例如:
- 發炎指數全面升高:代表免疫系統長期處於過度反應狀態。
- 肝功能異常、脂質代謝失衡:例如三酸甘油脂升高、HDL變少,暗示代謝中心也出了問題。
- 抗氧化酵素升高:代表自由基過多、細胞受到慢性壓力。
- 腸道黏膜變弱:讓細菌毒素有機可乘,引發全身發炎。
研究團隊甚至特別排除「只是因為少運動」的可能性,發現這些變化是疾病本身造成的,不是懶惰、也不是心理作用。換言之,不是你的身體沒在努力,而是早已經在超負荷運轉。
腸道菌崩壞,讓疲勞一波波襲來
而我們也愈來愈知道,腸道不是只有掌管消化,也是我們的免疫指揮中心與神經調節器。2025年另一篇刊登於醫學期刊《轉譯醫學》(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)的研究指出,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的腸道菌相與一般人大不相同,包括:
- 好菌大量減少:像是雙歧桿菌和產丁酸菌不見了。
- 壞菌異常增生:像是腸桿菌科細菌(Enterobacteriaceae)與緩慢愛格士氏菌(Eggerthella lenta)佔滿腸道。
- 腸道屏障變薄:出現「腸漏」現象,毒素跑進血液,讓身體長期陷入低度發炎狀態。
這些變化也會影響大腦與自律神經,使得病人常出現「腦霧」、頭暈、焦慮、情緒起伏不穩等問題。
如何緩解腦霧?立即閱讀〈摸臉和脖子就能大腦排毒?每天5分鐘,緩解腦霧新解方〉,幫你恢復清明思緒!
走出疲勞困境,這5件事先做起
雖然我們已經認清,慢性疲勞是一種生理問題,但這並不代表只能無奈接受。了解「它是怎麼來的」,正是找出改變方法、走出疲憊的起點。以下5個關鍵行動,我們可以試著開始做起:
1.修復腸道菌相
每天1杯無糖優格,搭配高纖飲食、補充益生元(如洋蔥、大蒜、洋車前子殼)或益生菌,讓好菌重建。

2.降低慢性發炎
避免高糖高油與加工食品,選擇地中海飲食、攝取足夠Omega3(如亞麻仁籽、深海魚)、多色蔬果來抗發炎。
3.優化睡眠節律
避免熬夜、睡前少看藍光,並適時補充褪黑激素或鎂,能幫助大腦與腸道同步進入修復模式。
4.補充能量因子
補充身體經常缺乏的輔酶Q10、NADH、維生素D與鋅,能幫助細胞對抗自由基,恢復基本能量。
5.溫和啟動身體
避免一開始就激烈運動,而是從伸展、簡單拉筋開始做適當活動,才能依照身體能接受的節奏逐步進行,讓身體慢慢啟動。
理解累的來源,學會溫柔照顧自己
慢性疲勞不是「沒事找事」,而是身體對系統性失衡的一種求救訊號。當我們不再把它當作心理問題、不再要求自己「再撐一下」,而是願意回頭傾聽身體的每一個變化,我們才有機會從根本開始修復。
了解,是改變的第一步。願我們都能從這份理解開始,給身體一個喘息與修復的機會。不再責怪自己,而是開始學會溫柔地照顧自己。
<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 >
若有任何問題,歡迎來留言唷!
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E5TW/
◆ME5實體門市◆
店家資訊:https://reurl.cc/QEqzE0
轉於 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blog/62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