疏通足厥陰肝經 有助調理肝病和婦科病
肝經上潛伏的疾病:口苦口乾、頭目眩暈(高血壓)、眼睛乾澀、胸脅脹痛、肋間神經痛、小腹脹痛;經脈所過部位的疾病:胸脅苦滿、情志抑鬱、脂肪肝、月經不調、乳腺增生、子宮肌瘤、攝護腺肥大、疝氣等。
熬夜對肝經的傷害很大,丑時(1:00~3:00)未能入睡者,面色青灰,情志帶慢而躁,易生肝病,臉色晦暗易長斑。保養肝經的最佳時間是在丑時保持熟睡,如果此時還不睡覺,肝臟會繼續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,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。(推薦閱讀:火氣大、眼睛乾都是肝病徵兆!上班族『養肝』2大招)
按揉6穴位助清肝瀉熱 理氣養血
1.行間穴:改善目赤與頭痛
(圖片來源 / 幸福文化)
功效:清肝瀉熱,涼血安神。
主治:目赤、頭痛、高血壓、陽痿、痛經。
位置:在足背,第1、第2趾間,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。
取穴:在足背部第1、第2兩趾之間連接處的縫紋頭處即是。
2.太衝穴:清肝火,消怒氣
(圖片來源 / 幸福文化)
功效:平肝瀉熱,舒肝養血。
主治:失眠、頭痛、腰痛、全身脹痛。
位置:在足背,當第1、第2蹠骨間,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。
取穴:沿第1、第2趾間橫紋向足背上推,感覺到有一凹陷處即是。
3.中封穴:保養精血之要穴
(圖片來源 / 幸福文化)
功效:清瀉肝膽,通利下焦。
主治:內踝腫痛、足冷、小腹痛、嗌乾(咽喉乾燥)。
位置:在內踝前,脛骨前肌腱的內側緣凹陷處。
取穴:拇趾上翹,足背可見一大筋,其內側、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。
4.中都穴:急性疼痛揉中都
(圖片來源 / 幸福文化)
功效:疏肝理氣。
主治:疝氣、痢疾。
位置:蠡溝上2寸。
取穴:坐位,內踝尖與陰陵泉連線之中點上半橫指處即是。
5.章門穴:腹脹按之效如神
(圖片來源 / 幸福文化)
功效:疏肝健脾,理氣散結。
主治:腹痛、腹脹、口乾、口苦、嘔吐。
位置:側腹部,第11肋游離端的下際。
取穴:正坐,屈肘合腋,肘尖所指處,按壓有痠脹感處即是。
6.期門穴:疏肝理氣化瘀積
(圖片來源 / 幸福文化)
功效:疏肝健脾,理氣活血。
主治:乳房脹痛、肋間神經痛、肝炎。
位置:第6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4寸。
取穴:自乳頭垂直向下推兩個肋間隙,按壓有痠脹感處即是。
(本文節錄自《徒手中醫:最強經絡穴位養生圖解!》,作者為中醫師吳中朝,由幸福文化授權康健雜誌原文轉載,圖文經編輯並增訂小標。)
若有任何問題,歡迎來留言唷!
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E5TW/
◆ME5實體門市◆
店家資訊:https://reurl.cc/QEqzE0
轉於 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83736?from=copy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