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抽血檢驗查不到過敏原,為什麼我的鼻炎還是這麼嚴重?」朋友在診間這樣問我。
這類問題,我會這樣解釋:抽血檢測的是「化學性」過敏原,例如塵蟎、花粉或食物。但有些「物理性」因子,例如劇烈的溫度或濕度變化,也可能誘發鼻炎發作,在某種程度上,也可以把它們視為「另類過敏原」。這也是為什麼檢查結果明明是陰性,症狀卻仍然困擾不斷的原因之一。

為何檢查正常卻鼻塞不斷?
無論是「化學性」或「物理性」因子所誘發的鼻炎,其共通點都是由免疫反應引起的急性鼻黏膜腫脹。在這個階段,藥物治療通常仍具效果,且腫脹是可逆的。
反之,當病情進展至慢性期,鼻黏膜持續腫脹,並出現不可逆的結構性變化時,就可能導致續發性的鼻竇炎,需要接受手術治療。
過敏沒控制好,小心惡化成鼻竇炎!
鼻竇,是埋在人類頭顱骨裡的空腔,藉由一些狹窄的開口與鼻腔相連。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條條小隧道,因為通道狹窄,就像尖峰時段的車流,很容易在出口處回堵。
同樣的道理,鼻竇的開口本來就狹窄,如果鼻黏膜因過敏或感染腫脹,長時間無法緩解,正常的通氣與黏液排出,就會受到影響。簡單說,就像房間通風不良,裡頭的空氣一旦無法流通,病菌就更容易附著、繁殖。而原本應該排出的黏液,也會變成病菌最好的溫床,鼻竇炎就這樣發生了。
引起鼻竇炎的病原體,主要是細菌,少部分則是黴菌造成。有個比較特別的臨床現象是:細菌性的鼻竇炎通常是雙側鼻竇一起感染;但如果是黴菌性的,感染範圍往往只局限在單側鼻竇。
在臨床上,病人除了會覺得單側鼻塞,通常也會抱怨「有一邊鼻子聞到腥臭味」。由於抗黴菌藥物的全身副作用太強,一般來說,不會當作第一線治療選項。黴菌性鼻竇炎要治本,手術才是根本之道。
一般來說,發作在1個月以內的鼻竇炎,叫做「急性鼻竇炎」;如果持續超過1個月,屬於「亞急性鼻竇炎」;一旦超過3個月,就進入「慢性鼻竇炎」的範疇了。
鼻竇炎、鼻炎怎麼分?立即閱讀〈鼻竇炎、鼻炎分不清!除了鼻塞流鼻水,鼻竇炎更易引起頭痛耳鳴〉,教你真正認識鼻竇炎!
鼻竇炎拖久變慢性,何時該考慮手術?
當鼻竇炎變成慢性,藥物治療的效果會逐漸遞減,這時候,手術介入的必要性和角色,就會愈來愈吃重。
那要怎麼評估鼻竇炎到底需不需要手術?鼻竇的電腦斷層(CT)能幫我們掌握鼻竇的立體結構,清楚看到每一個鼻竇裡的病理變化。有些學者甚至根據這些影像,定出鼻竇炎嚴重程度的分級標準,進一步評估病人是否符合手術適應症。
另外,鼻內視鏡提供的即時畫面,也有助於醫師與病人之間,對於病況理解,幫助雙方做出更合適的治療決策。

從鼻竇炎到息肉,為何愈治愈複雜?
鼻竇炎進一步可能引發的另一個重要臨床議題,是「息肉」的形成。前面提過,鼻炎與鼻竇炎會讓鼻黏膜長期腫脹;如果再合併液態的發炎物質組織化,就會變成實質的息肉病變,屬於解剖構造的改變。
一旦息肉出現,單靠藥物治療通常效果有限,因為這已經不只是發炎反應,而是身體結構的改變。要真正根治,大多還是得靠手術來處理。
近幾年研究發現,鼻竇炎若伴隨息肉增生,術後復發率明顯高於單純鼻竇炎,原因並非來自於醫師的手術方式,而是這些容易復發的息肉,似乎都跟某些基因形態相關。也因此,國外已有研究團隊開始使用生物製劑,降低鼻竇手術後息肉復發的機率。這個概念有點像癌症手術後接續化療,用以清除殘餘病灶、避免復發。
你能分清楚自己是感冒、過敏性鼻炎、還是鼻竇炎嗎?立即閱讀〈如何區分鼻竇炎、感冒、鼻過敏?鼻息肉「春風吹又生」怎麼辦?〉,找到辨別和痊癒的關鍵。
嗅覺損傷未必能恢復,早診早治才是關鍵
鼻竇炎的另一個重要臨床議題,則是嗅覺的喪失。嗅覺不只是感官功能,更與人類從遠古時期的趨吉避凶本能,到現代社會的生活品質追求密切相關。鼻竇炎所引發的嗅覺異常,多半是因為鼻黏膜腫脹、黏液堆積,導致嗅覺分子無法順利抵達鼻腔深處、靠近篩竇的嗅覺接受器,也就是所謂的嗅球。
嗅覺細胞和其他神經組織一樣非常脆弱,如果長時間因發炎導致血液與氧氣供應不足,原本只是短暫的感覺障礙,也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常態性的組織性的破壞,導致嗅覺敏感度下降,甚至完全喪失。
這類病理變化的速度與嚴重程度,每個人差異很大。臨床上我也確實遇過鼻竇炎手術後病灶痊癒,但嗅覺功能卻無法恢復的案例。
鼻子問題看似只是小毛病,但一旦拖延,影響的不只是生活品質,還可能併發的息肉與嗅覺異常,及早發現、及早介入治療,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。
<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 >
若有任何問題,歡迎來留言唷!
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E5TW/
◆ME5實體門市◆
店家資訊:https://reurl.cc/QEqzE0
轉於 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blog/6216